beat3659月1日,开学第一天。上午8点,宁波惠风书院六年级新生邬沛儒走在学校新改造的上学路上,这条走了5年的道路,此刻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——
校门口的惠风西路依旧车水马龙beat365平台,脚下的蓝青色环氧地坪比以往更平整漂亮;“风雨长廊”从校门延伸到两边的十字路口,不但遮阳还能避雨;24小时“不打烊”的“一平米书屋”和学校图书馆打通,随借随还,让等待时间变成阅读时光……
与曾经拥堵的过道不同的是,如今的“最美上学路”对人车分流进行了优化——从里到外分别是青色路面的学生通道beat365平台、蓝色路面的家长步道、普通人行道,不仅确保了学生的安全通行,更在细节处赋予了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的寓意beat365平台。
人来人往的廊道上,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正细细阅读其间的展陈。这是专属惠风书院特色的“宋韵”文化展示,邬沛儒在内的小学生们纷纷驻足beat365平台。当“宋韵鄞州”邂逅惠风书院的“最美上学路”,一条飘着书香的文化之路就此展开。
除了“宋韵”之外,当下在宁波博物馆展陈的青铜文明也被搬到这条文化长廊上。“我们今年首次和‘最美上学路’民生项目合作,把‘小小文物’送进校园,为孩子们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把文化课堂‘搬’到上学路上。”宁波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工作人员陈钰琪介绍。
“今年更注重提质,重点转向功能拓展和文化文明赋能。”鄞州区住建局市政设施保障中心主任史文焕介绍,过去“最美上学路”打造更关注人车分流、路面防滑、排水优化等“安全题”,如今“最美上学路”不仅串联起家庭与校园,也串联起文化传承与文明新风。
下午放学时,宁波大学附属学校东校区门口,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教室走出,沿着清晰的指引标线来到家长等候区,一切井然有序。
站在等候区的沈秀菊,看到外孙女走出来,向她招了招手。“校门口的步道划分了家长等候区,不用担心挤在人群里找孩子了,这一细节很贴心beat365平台。”沈秀菊还指着头顶的连廊和记者说:“不管晴天还是雨天,接送孩子都方便多了。”
这条百米长的“最美上学路”位于兴北路(榭嘉路—云飞路)北段。过去,校门口的人行步道,路面不平整,部分区域树根凸起拱裂地面,不仅为学校上下学管理增添了烦恼,还存在安全隐患。
今年上半年,江北区住建局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场情况,积极与校方沟通,对人行步道进行改造升级,于6月完成基础工程,开学前完善功能设施。
平整的透水混凝土路面,清晰的地面分区彩绘,美观的生态护树板树池,集连廊景墙、休憩坐凳、信息墙于一体的等候设施……校门口的人行步道,换上了“新皮肤”,增添了“新装备”。
“我们确定了差异化布置廊架结构的A+B+C模式,A廊采用T字形结构,与学校建筑直接连接,学生走出教学楼就能顺着连廊直达校门口,下雨天也不用怕被淋;B廊设置了宣传窗和休憩坐凳,家长等候时既能看校园讯息又能歇脚;C廊则主打简约实用,专注保障通行顺畅。”江北区住建局下属市政养护中心主任沈建灿向记者介绍了设计巧思。
“开学第一天,‘最美上学路’令师生眼前一亮。高阔的连廊、和谐的色彩搭配、完善的防冲撞设施等,细节中体现了满满的人文关怀。”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副校长魏常春说,这条路不仅让学校的上下学管理更高效,还成了展示校园文化的新窗口,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。
据了解,为改善孩子上学“最后100米”通行环境,自2017年,宁波对学校周边人行道实施“适儿化”改造,打造集安全、功能、文化、颜值“四位一体”的“最美上学路”。
截至目前,“最美上学路”多点开花,全市已建成189条。一条条“最美上学路”,不仅改善了校门口的交通环境,更照见了城市对儿童友好的温度。(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嘉彬 徐丽敏 通讯员 应健 胡成燕)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